图2展示的是同一个项目地区的32所学校在2009-2012年的情境化高考总分增值表现的结果,不仅考虑了学生中考成绩、学生特征和学校情境的因素,而且也考虑了跨学校的平均时间趋势。乍看之下,图2与图1相似,但学校时间趋势间的差异明显减少,这是因为学生的中考成绩和其他因素解释了部分学校间的表现差异。即使如此,学校间的情境化高考总分增值表现时间趋势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如同学校的原始高考总分表现一样,在时间横轴上个别学校的高考总分增值表现也缺乏一致性。相对于这个地区的其他学校而言,某些学校在高考总分增值表现的时间趋势比平均时间趋势更好或者更差。同样,在英国同类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结论。 在学校自我评估实践中,学校若能有效运用这类信息则会有助于其反思以往实施了何种程度的政策和实践,对其历届学生的高考原始成绩和增值表现产生了何种程度的重要影响。这些时间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仅仅依靠单一年份的结果来评价学校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导性。 我们还通过三阶(学校/年份/学生)多水平模型检验了普通高中在2009-2012年间学校效应的总体估测值(summaryestimateofschooleffect)。表2列出了两个项目地区的学校在高考各科目表现的变异来源,包括可以归诸于学校间差异以及可以归诸于年与年之间差异的百分比估测值。其中,从调整后情境化增值模型(该模型亦考虑了随着时间变化而观察到的随机变异,两个地区的估测值约为2%-4%)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项目地区一学生的高考总分增值表现的总体变异可以归于学校间差异的百分比降到7%,项目地区三则降到10%。这两个估测值可以被视为地区一和地区三普通高中在四年里学生高考总分增值表现的总体学校效应。 (三)学校内存在着区别性效应通过个别年份的情境化增值模型的分析结果发现,学校对以中考成绩来区分的不同学生群体在高考总分增值表现的影响有差异性。比如在地区一,在2009-2012年的四年里,中考高分和中考低分成绩的两个学生群体间高考增值表现的相关系数数值范围为0.43-0.69(见表3)。这些研究发现意味着,学校对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只用一个总的计量来评价学校增值表现,特别是在中国情境里很多普通高中采用混合能力编班教学的情况下,可能掩盖了学校区别性效能的特性。这类校内区别性效能的证据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判断出是否一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苦苦挣扎,或者一些有能力的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学习上的潜能。此外,研究也发现学校对不同的科目如语文、数学和英语的高考增值表现的影响也有较小程度的区别性效能差异。 正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这些学科间增值表现的相关系数数值仍然高于英国类似的研究结果。[13]我们的研究表明,与英国的学校实践相比较,跨科目的学校政策和教师合作在中国可能是一个明显的优势,尤其是通过中国特有且非常普遍的年级教研组这种组织形式,教师们经常召开会议,讨论教学策略的改进,从而有助于缩小科目间教学的差距。 (四)学校情境、学校投入与过程、学生努力与态度变量的影响 |